第1章
大伙都知道《资治通鉴》,司马光带着人编了好多年,把从战国到五代十国这一千多年的事儿,都仔仔细细地写了进去。这书可不只是讲过去的事儿,更像是本教你怎么做人、做事,怎么把国家治理好的大指南。
而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呢,就像是对《资治通鉴》的深度解读。王夫之老先生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候,经历了好多动荡,对世道人心、国家兴亡那是感触太深了。他读《资治通鉴》的时候,把自己的想法、感悟还有对历史的思考,都一股脑写进了这本书里。
你要是光看《资治通鉴》,可能就了解了那些历史事件,但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里,会带着你去琢磨这些事儿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。他会分析为啥有的朝代能兴盛,有的又会衰败;那些帝王将相做的决策,到底对在哪儿、错在哪儿。
把这两本书搭配着看,就像给自己找了个历史老师和人生导师。读《资治通鉴》了解故事,再看《读通鉴论》明白道理,能让你对历史有更透彻的理解,对现在的生活也能多些思考。不管你是想提升自己的见识,还是单纯对历史感兴趣,这么读准没错!
秦 秦始皇(嬴政)
人们在两端争论不休,却做着毫无益处的讨论,其中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辩就是如此。郡县制已经延续了近两千年都未曾改变,从古至今,上上下下的人都适应它、安于它,这是大势所趋,如果没有合理的原因,又怎能这样呢?上天让人世间必须有君主,这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,而是自然形成的。在最初的时候,人们推选那些品德高尚、能为众人谋福利的人奉为君主,然后又从这些人中推举出一位作为天子。人并非不想让自己尊贵起来,但是必须得有一个人被尊奉,这是出于人们的公心。那些处于君主之位的人,熟悉治理国家的道理,于是就有了世袭的制度。虽然有的君主愚笨又残暴,但还是比那些在民间没有凭借却肆意妄为的人要好。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千年,人们也都习以为常。
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,强国吞并弱国,到了战国时期,原先的诸侯国大多都灭亡了,仅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个。在这种情况下,又怎么能让全天下(“九州”,泛指中国古代的领土范围 )都听命于这几个诸侯王呢?于是,秦朝就把天下划分为郡县,选拔合适的人来治理。其实,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。秦朝灭掉的只是六国,并没有把夏、商、周三代分封的诸侯国全部消灭。将天下划分为郡、县,让那些有才能治理百姓的人处于百姓之上,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,这样治理百姓的方式,难道不正是天下的公义吗?
在古代,诸侯世袭封国,大夫也因此世袭官职,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。士人的儿子永远是士人,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,然而上天造就人才并不会有所选择,所以士人中也有愚顽之人,农民中也有优秀的人才。优秀的人终究不会一直屈从于愚顽之人,他们相互争斗,这是形势所迫,不可避免。分封制被废除后,选拔人才的制度得以实行,郡守、县令取代了诸侯的权力,刺史、牧督承担起地方长官的职责。即使有品德高尚、功绩显著的人,他们也无法庇护自己不成器的子孙。形势相互激荡,治理国家的道理也随之改变,这大概就是天意吧!阴阳不能单独发挥作用,仁义相互依存才能带来亨通顺利,即使是圣人,又怎能违背这个规律呢?
如果选拔官员不谨慎,郡守、县令就会残害百姓;世袭的品德不能传承下去,诸侯就会扰乱纲纪,这两种情况对百姓都有害处。但是百姓对于郡守、县令的贪婪残暴,还可以借助官员的升降制度来缓解困境。所以从秦朝、汉朝以后,天子孤立无援,国祚没有商朝、周朝那么长久;然而像周朝东迁以后,各国相互交战,百姓深受其害,政令各异,风俗不同,横征暴敛,刑罚繁多,百姓备受剥削,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年都没有停止,而郡县制实行后,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,后世百姓所遭受的灾祸也减轻了。郡县制对于天子来说,并非有利,这也是秦朝国祚不长的原因;但从天下百姓的角度考虑,它的危害比分封制要少得多。唉!秦始皇怀着将天下据为己有的私心,废除诸侯,设置郡守,然而上天却借助他的私心实现了天下的大公,其中的奥秘真是难以捉摸啊!
世袭官位的人熟悉治理之道,这是因为制度便利;熟悉治理之道的人担任相应的职务,这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三王( 一般指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 )的时候,制度已经完备;孔子将治国的道理阐述得十分清楚,人们都可以学习。那些贤能优秀的人,都可以被授予君子的职位,来治理百姓。圣人的心意,在当今显得更为迫切。如果选拔官员不谨慎,残害百姓的官吏就会不断出现,这不能归咎于天地,更何况是圣人呢!这也不能归责于郡县制。至于说某个朝代国祚不长,这只是从一家一姓的角度来说的,并非出于天下的公义。秦朝之所以被后世万世所诟病,就是因为它自私自利罢了。指责秦朝的自私,却又想让自己的子孙世袭统治,长久存在,这难道就是天下的大公吗?
孔鲋(fù )藏书,陈余为此感到担忧。孔鲋说:“我研究的是不被当世所用的学问,理解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。秦朝不是我的朋友,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?”唉!能够钻研那些看似“无用”的学问,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,在乱世中自在遨游,如果不是圣人的门徒,又怎能做到这样呢?《诗经》中说:“手握粟米去占卜,如何才能得幸福。”幸福,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,哪里用得着占卜呢?如果放弃自己的原则,随波逐流,利益背后往往隐藏着危害;如果坚守自己的原则,与世俗对抗,自身可能会陷入危险,所坚守的道也难以施行。君子的原则是,储备对天下有用的学问,却不刻意追求被天下所用。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理解君子,不明白的人就会认为这些学问毫无用处。所以说“君子的这种‘愚笨’是别人难以企及的”。秉持正道,让自己内心安宁,谨慎交友,远离身外之物,即使身处盗贼、禽兽般的乱世,也能传承古代圣君( 黄、农、虞、夏,分别指黄帝、神农氏、虞舜、夏禹 )的美德,怎么会得不到幸福,又哪里用得着占卜呢!庄周为了避开乱世,想要做一棵无用的散木,虽说宣扬无用,却没有储备对天下有用的学问。有的人拿着粟米忧心忡忡地占卜,想要逃避危险,这不过是狭隘之人的心态罢了!明白进退存亡的道理,又能坚守正道,用简易的方法消除天下的艰难险阻,如果不是圣人的门徒,又有谁能做到呢?
商朝刚刚兴起的时候,太甲被放逐;周朝刚刚兴起的时候,成王面临危险;秦朝统一天下后,扶苏自杀;汉朝建立后,惠帝没有子嗣继承皇位;唐朝时,李建成死于刀刃之下;宋朝时,赵德昭不得善终;到了明朝建文年间的变故,情况更是惨烈。天下刚刚平定的时候,人心还不稳定,所以天命也不安宁,就连商汤、周武王这样的圣君都无法消除这种情况,更不用说后世的君主了。然而,胡亥杀害兄长,很快就灭亡了;太甲、成王最终还是安稳地保住了皇位,由此可见,伊尹、周公和赵高相比,简直有着天壤之别。
秦始皇的秦朝国祚短暂,原因不止一个,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他不懂得识别人才。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洞察力,而是因为他喜欢阿谀奉承。他把国家托付给赵高,即使是中等才能的君主也难以保住国家,更何况是胡亥这样昏庸的皇帝呢!汉高祖了解周勃,宋太祖任用赵普,他们虽然没能完全消除祸乱,但至少让国家不至于灭亡。建文帝即位后,身边没有可以托孤的老臣,导致战乱不断,祸事连连,更是人伦的大变故。如果徐达、刘基有一人还在世,又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?虽然如此,一个国家国祚不倾覆的原因,往往是因为没有阿谀奉承的臣子。
更新时间:2025-03-13 20:30:24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rxdq88.com。海豹阅读